許多消費者會認為昂貴的家具產品肯定存在這種暴利,但家具企業和經銷商卻一直說自己幾乎沒有利潤可圖。那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究竟家具業是否屬于暴利行業?他們的成本構成是什么?家俱產品的利潤是多少?有些人把它掰開來算了算。
家具從出廠到展覽和消費者的成本構成:
一、出廠價。
直接生產成本(包括生產材料、生產勞動力、車間制造成本)的基礎上,應增加28%的間接成本(2%的水電費、10%的租金、3%的機器損耗、3%的輔助耗材、10%的管理成本、10%的管理成本、3%的稅費)。
2.包裝加固和運輸成本。
包括外框加固材料加人工、整個運輸環節費用(物流從周邊地區運輸到市區集散地、市區集散地到客戶樓下、樓下運輸到客戶家中、安裝單件產品等實際費用)。
三、家具制造商提供售后服務的費用。
如果家具制造商提供售后服務,例如,客戶購買的實木家具由于天氣和濕度的影響而出現一些小問題是正常的。你打電話給工廠進行現場維護也會產生成本,所以服務有保證,但成本也會增加。
四、明星代言費。
十多年前,一線明星的代言費約為30萬元。近幾年來,隨著各行各業爭相請代言人,明星代言費水漲船高:少則幾十萬,多則幾千萬。在這些人中,幾十萬一般只能購買明星的肖像權。
五、環境認證費用。
目前,家具市場上有10多種綠色認證標志,包括官方組織和民間組織。各種綠色環保認證包括含金量,如中國環保標志產品認證(即十環認證),含金量最高。
6.參展費。
大型家具展覽的參展費用,空地近千元/平方米,標準展位不足9平方米,費用超過萬元。除場地外,還有宣傳、運輸等其它費用,企業參加大型展覽,至少要花幾十萬元。
抱怨:這些原因導致零售價是出廠價的4倍。
并非所有的家具都能從工廠直接賣給消費者,大部分都需要經過賣場經銷商的環節。而且商店經銷商的費用也不少。二、三線城市的經銷商從品牌商那里購買的價格大約是零售價格的三分之一。
例如,家具的增值過程(以下是估計,實際價格可能不同)
實木床的出廠價:一張床的直接生產成本為3200元,實際出廠價格應增加28%的間接成本(3200/(1-0.28-0.12)=5333元)。
商店和經銷商渠道:商店需要20%的銷售成本(租金和銷售)。經銷商必須確保至少20%的理論利潤(5333/(1-0.4)=8888元)。
實木床的價格:在之前的基礎上,加上外框加固材料和人工120元。所以店鋪家具的價格是8888+120=9008元。
物流運輸到客戶家:物流從上海周邊地區-集散地120元-樓下40元-客戶家安裝單件100-200元。總運輸成本260-360元。
售后服務和總價:工廠平均售后服務費30元。9008+260或360+30=9298或9398元是實木床的最終費用。
資料:家具的利潤遠于其他行業。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企業所得稅來源報表的統計數據,選擇山西、山東、廣東、黑龍江、重慶、甘肅等6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省市,計算各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其中娛樂業利潤最高。從家具品牌公司來看,30%-50%的毛利在行業內是正常的。但是毛利高并不意味著利潤豐厚,家具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3%,現狀令人擔憂。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一些家居品牌通過合理的運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剛剛披露的2017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中,曲美家居、皮阿諾、兔寶寶、好萊客、喜臨門凈、海鷗衛浴凈利潤增長50%以上;增長最高的皮阿諾達到304.46%。據預測,皮阿諾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85%-125%。
探索:為什么天價家具利潤不高?
家俱重復消費頻率低,回頭客少。
家俱屬于耐消品,使用周期長。普通家庭買回家后都能持續使用幾十年,所以回購的機會很少,不像服裝業或其他行業那樣被稱為回頭客。
大賣場的銷售模式使租金成本高。
根據2013年建材家具繁榮指數數據,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家具建材商店累計銷售額為12481億元,同比增長0.11%。然而,利潤沒有增加甚至下降,是因為其他渠道削弱了商店的影響,利潤增長不夠大。同時,建材家具商店的過剩大大增加了家具行業的成本。
專賣店的運營成本持續增加。
泛家居企業的營銷成本包括物流成本、商店租金成本、勞動力成本、廣告推廣費用等。由于通貨膨脹率的存在,中國泛家居企業的營銷成本正在增加。其中,商店租金的不斷上漲導致經銷商利潤的壓縮,尤其是一些高租金的中高端商店,這讓許多經銷商望而卻步。
高房價壓榨了家具行業的成長空間。
2014年,多市房地產市場新房和二手房交易量下降,受此影響,家庭市場也感到寒冷——家庭消費需求狹窄,家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家具建材企業尤為明顯。
家俱這一傳統產業有兩個特點:一是暴利,從出廠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大概要漲好幾倍;二是薄利,這一產業幾乎不賺錢,工廠、經銷商、賣場都沒有利潤。簡單地說,家具的生產成本并不高,但是租金等各種成本所占的比例很高,從而使價格偏離價值本身。
反省:暴利實際上是被低效吃掉的。
事實上,我們更愿意相信家庭從業者的經驗判斷——許多家庭企業通常可以獲得15-20%的利潤,甚至高的可以獲得一半的利潤。當然,隨著外部環境壓力的日益增加,這種豐厚的利潤確實面臨著許多挑戰,但士兵將被阻止,水將被掩蓋。許多企業要么利用技術、管理或市場創新,要么利用市場不規范的漏洞,通過偷工減料、夸大宣傳、稅收不規范、非法就業等零和游戲,甚至負和變革手段,仍然可以曲折地實現上述超額利潤。
機會、土地租賃、資產升值確實坐著賺了很多錢,不需要提供很好的增值服務,確實給實業和流通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是,這是各行各業的普遍現象,為什么只有家庭制造商的矛盾特別大呢?
我們認為,關鍵原因是品牌廠商的實力太小。如果家居行業也有格力、海爾、美這樣的大企業,如果店鋪一再強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渠道。為什么要受到別人的歡迎?遺憾的是,家居行業不僅沒有那么大的無霸企業,甚至很少有企業能夠談論消費者品牌。難怪別人的店會很強。
很多時候,市場經濟是公平的,所謂的廠大欺店,店大欺廠,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最終還是取決于實力。商店或渠道品牌實力雄厚,自然會將自己的一些規則強加給你,這些規則可能會對你造成傷害,但只要合法,你也無能為力。你們品牌商的工廠太小了,誰叫你們經銷商不去找一個好的爸爸,不經營一個好的品牌?
品牌廠商小,店鋪實力大,對消費者有什么潛在的不利?首先,行業集中度低,中小企業多,短期行為多,競爭規則容易混亂,消費者往往無法選擇,利益無法保障;第二,低行業集中度也意味著低市場效率。企業很難通過壟斷賺取超額利潤,也很難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消化成本。同樣的家具,消費者往往會花更多的錢去購買;最后,渠道商可能會趁機越廚代皰,不再安于流通的角色,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品牌商,在家居產品的出廠價格上加一把價格,讓消費者口袋里的錢更不值錢。
從根本上說,暴利最終被家庭行業企業經營管理的低效率所吃掉!提高行業效率、企業效率,基本上是企業擴大,提高市場集中度,形成良性循環:家庭品牌必須學會向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或其他壟斷創新獲利
專注定制家居安裝服務平臺